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7675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我的四四 爱新觉罗 胤禛

[复制链接]
76756 395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4: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得四四~~~

“富贵闲人”


  雍正皇帝胤禛生于康熙十七年十月三十日(公元1678年12月13日),排行皇四子,“胤”是康熙诸子的排行,“禛”字在《说文解字》中意为“以真受福”,康熙皇帝为皇子们赐名都取“示”旁,寄予有福的愿望。
  成年以前的胤禛较多过的是书斋的生活,与其他皇子一起入尚书房接受严格的文化和军事教育,课程包括满、汉、蒙文,四书五经以及骑马射猎等。康熙皇帝有意识的让皇子们走出深宫,接触社会,增长见识。作为年长的皇子,胤禛跟随父皇康熙外出巡幸的机会比较多,到盛京祭祖,往曲阜祭孔,上五台山礼佛,巡视塞外和奉天等地,视察永定河、淮河、黄河工程。从祖先发祥地的东北到富甲天下的江南,胤禛的足迹遍及了半个中国,对各地的山川风物,经济民俗,宗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康熙三十七年,胤禛受封贝勒,四十八年晋封雍亲王。  
  康熙皇帝子嗣众多,身为雍亲王且又是较年长的皇子,胤禛在储位竞争中有一定的优势,但他没有担任过什么正式职务,也没有参与过实质性的重大政治活动。胤禛表现得颇为低调,他以坚韧的性格,四面周旋的态度回避了斗争的锋芒。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清心寡欲,生活恬淡的富贵闲人的模样,自诩“破尘居士”,与僧衲道士谈经论玄,不问荣辱功名,实际上,这只是他散布的烟雾,胤禛一刻也未放松过为夺取储位的努力。一方面,他暗自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另一方面,时刻注意与父皇的感情维系。胤禛善于揣摩父皇的心意,对康熙帝的喜好甚是了解。康熙重视农耕,亲自指导种植御田,胤禛投父皇所好,翻画《耕织图》,并将其中的人物画成自己与福晋的面容,表现自己向往田园生活的恬淡,以及对农业愿意亲力亲为。胤禛将自己的赐园圆明园经营的有模有样,邀请喜爱园居的康熙驾临。据《清圣祖实录》记载统计,康熙帝临幸11次,这是其他皇子所没有的特殊恩荣。通过种种刻意作为,胤禛在感情上始终与康熙帝保持着比较亲近的关系,康熙帝称赞他“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情恳切,可谓诚孝”, 感情的亲近很可能在康熙帝选择继承人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胤禛朗吟阁读书像》
  绢本,设色。纵175.1厘米,横95.8厘米。
  朗吟阁位于圆明园中路“天然图画”内,是康熙赐给胤禛的书斋。图中的胤禛年纪尚轻,应该是他作皇子时的肖像。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3:48 编辑 ]
1147529980.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4: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爷~~~就算我回去,也很难爱您了~~~嘻嘻
20062161648969351.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4:52:35 | 显示全部楼层
总共16个字的请安折,就被小四删改10个字,尤其是最后那句“汝子如何到得请安,胡说之极”真的超爆,符合小四一贯的作风~

真的很讨厌那些庸碌不堪的官员,竟上这些无用的折子,难怪小四每每发牢骚:“你也不体谅,朕那里有工夫看你幕宾写来闲话。”、“甚不体朕之至”、“求汝等宽朕少忧些,则亦少尽君臣之情矣。”

555~看得我心疼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雍正还是出于整顿官场风气考虑,才如此的吧,他和年系尧说得很明白,没有责任在肩,他是头一个会享受的,但是现在就要以身作则,让那些官员都因此而感到羞愧,继而像他们的皇帝一样勤奋做事,小四真的是用心良苦,我发现现在是越来越能体谅他的苦闷了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3:49 编辑 ]
200551011624117.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4: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爱这张~~

四四,我真的好想你,你也在想我么?如果没有你

hey我真的好想你
现在窗外面又开始下着雨
眼睛干干的有想哭的心情
不知道你现在到底在哪里
hey我真的好想你
太多的情绪没适当的表情
最想说的话我应该从何说起
最想说的话我该从何说起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在想你
如果没有你
没有过去我不会有伤心
但是有如果还是要爱你
如果没有你
我在哪里又有什么可惜
反正一切来不及
反正没有了自已
hey我真的好想你
不知道你现在到底在哪里

你是否也像我一样在想你
http://city.pcshow.net/attachments/ext_mp3/MDMuIMjnufvDu9PQxOM=_rg5c67eMWVYh.mp3


雍正行乐图   

绢本,设色。纵34.9厘米,横31厘米。
  处理好与西北蒙、藏、回等民族的关系,是清王朝前期的重要政务。雍正元年,青海和硕特蒙古的罗卜藏丹津,放弃清朝封爵起兵。雍正任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进行讨伐,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控制了形势,第二年大军凯旋。随后,雍正进行了一系列善后事务的处理,在青海建制,重新调整了中央与青海的隶属关系。在青海派驻办事大臣,处理蒙藏事务,把西宁卫改为西宁府,将青海的重要地区直隶中央。又改甘肃的凉州卫为凉州府,新设武威县等。经过平定罗卜藏丹津的叛乱以及对青海的善后处置,清廷有效的加强了对青海的统治,密切了边疆与中央的隶属关系。青海与西藏毗连,加强对青海的治理,有利于西藏的进一步经营。平稳的政治局势,促进了青藏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元、明直至清朝初年,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一直由当地有势力的大族出任首领,管理土著居民,同时接受中央王朝的统治,实行的是与内地不同的统治制度——土司制度。土司势力过度膨胀,致使“土人知有土官而不知有国法”。土司之间的战争也相当频繁,与地方政府更是矛盾重重,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产发展和正常统治。对西南土司制度实行改革,清代称之为“改土归流”。雍正四年,鄂尔泰任云贵总督,陆续在贵州、云南以及四川凉山、湖南、湖北,广西等部分地区实施,至雍正末年为止,历经10年,大体上在滇、黔、桂、川、湘、鄂等六省基本实现了改土归流和设官建制。建筑城池、变革赋役、开发交通、广设学校、实行科举,推动了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中央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11-12 22:37 编辑 ]
12d.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4: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张十四爷很好看~~~

因该是没有被人迫害过的~~~  

康师傅的儿子,怎么说基因都该不错的说~~~ 更是四四的兄弟~~
20062315192369317.jpg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5: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雍正的理由,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涵盖的。或者喜欢一个人根本不需要理由。

可能我喜欢他太久了,十多年的时间里对他的认识每时每刻都会有所变化,所以要说我为什么喜欢他,我到真的有些困惑了。因为我现在所喜欢的雍正皇帝已经远非我当初认可的他了。

我曾经不止一次的说过,我自己是那种喜新厌旧,没有常性的人,但偏偏对他,这么多年热情不减,甚至随着对他了解的深入,越来越痴迷,而不可自拔了。而这一切都源自他独特的性格,正是这种与众不同,让我永远都有新鲜感,永远有着猎奇的兴趣。而更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所作所为没有让我感到失望过。

我不喜欢那些圣坛上的圣君贤臣,因为当揭开层层面纱,发现他们原本和你想象中的大相径庭,那种失落会冲淡你曾经的美好印象。

我与雍正结缘是因为那部《大内群英》,万梓良的雍正性格复杂而阴沉,甚至还可以说是心狠手辣。但是看过之后才会发现他的狠是因为他爱的深刻,爱的执着。正是因为付出的感情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他的天枰才会失衡,他才会犯下很多不可原谅的错误。这样的雍正不可爱,但很真实。而我因此喜欢上他,也就不会再计较他的缺憾。

情窦初开的少年情怀总是最难让人忘怀,更何况,他是值得让我去喜欢的人。

曾经因为《戏说乾隆》而喜欢上清高宗,可是现在却对他一点感觉都没有,甚至从心底里生出一种不屑,而对于他的父亲,我却始终不离不弃,对他的感情也日久弥新。

不知道喜欢雍正的人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资料看得越多,就会越难以放手。喜欢他是会上瘾的。

古今中外多少豪杰,但是留给人们的却多是千人一面的脸谱形象,而他不同,他的个性鲜明,你永远不会将他和别人混淆,他的形象永远是那么深刻而立体。

看了冯尔康的《雍正传》,你会感叹他过人的才能,感叹他的游刃有余,感叹他所处的环境,感叹他的勤政,感叹他的不畏人言,感叹他的自强不息。

看了杨启樵的《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你会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一种真真切切的面对面的交流,密折制度让人们从他的文字中去了解他认识他。

而看了《揭开雍正皇帝隐秘的面纱》,你会大声惊叹,原来他不是天生的工作机器,不是毫无感情的政治动物,他竟是那样的富有情趣,他对审美的要求竟会是那样的高。

当你接触到更多的资料以后,你会发现,他浪漫,而且很有童真,他脾气急躁却不失温情。你会觉得他远比你想象中的有趣,他的见解看法是那么独特而超前,你会觉得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你佩服欣赏的地方。

冰冰曾经说过,一个女孩子,要想喜欢上一个人,必须具备两种情感,第一,就是要敬佩他,第二,就是要怜惜他,缺少其中任何一点就很难达到那种难忘的情感。而我对于雍正也是如此。

每每翻开史书就会发现,他是那样的生不逢时,太多的巧合就汇集成了他的人生悲剧,他所经历的困境实在是太多了,让一个视“我之名节,关乎千古”的人,去面对人格的指责,实在是过于残酷了。

很喜欢看他的朱批,给人的感觉很真,所以不会让人觉得味同嚼蜡、无动于衷。而看着看着难免就会融入到他的情感中去,因他而喜,因他而悲,有的时候,他的情绪也会左右了我的情绪。

人本身就是主观的,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在上面烙下自己思维意识的印记,如果雍正不是那样的性格,那么他在历史上所留下的轨迹也会大不相同。

只有去深入了解他,解读他的内心,那么猜测他做一件事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才会容易的多。

性格决定命运,只有了解他的性格,才能作出最贴近历史真实的推测,这是我所深信的。

无不可过去之事,有自然相知之人,人和人之间的缘分本就是极其微妙的。

我是在尝试着读他,而并非一定要读懂他,每人个看不透的地方,我只是尽力去做我能做的事情罢了。

如果能够有可能真正的认识他,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我并不是那种盲目崇拜的人,如果不能深入的了解他,觉得他值得我所喜欢,又怎会付出这份情感。

当我在不断检验这份情感的时候,也在检验着他,而这就是一种了解的过程,也是品读他内心的过程。

人或许不该太嗔,可是我却太过执着。但一个人能坚持守候着这份执着,也是很不容易的。只要我认为他值得,我就会坚守这份情感。因为我觉得他是需要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的,喜欢他的人虽多,但是有多少人是喜欢真正的他,而不是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虚幻的他呢,他还是太孤单了,切切实实喜欢他的人还是太少太少了,而我自信终有一天我能够做他当之无愧的自然相知之人。

我觉得不HD的那一面才是比较真实的那一面啊。本来无毒不丈夫,不狠一点怎么可能成为伟大的帝王,因为他不HD所以成就大清开朝的三代盛世,这样为天下舍小我的四四最另人迷恋了。

我前几天看过的《睁眼看雍正》里面评价得很让我感动,里面写道:

P60

仁字有两个意思,一是小恩小惠,这是妇人之仁;一是心存济物,胸怀天下。这是天下之仁,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有真正的大作为。通过这一点,也恰好能判断出一个人的胸襟气度和将来的成败。



  而且这本书作者还提到了其实四四在对八党实行残酷的报复之后心里还是有些后悔和伤感的,具体的哪页我忘记了。



总之,不管是四四的善,还是四四的恶,都让人喜欢啊!赞!而且四四又不是神仙,不可能没有缺点~~SO,爱四啊!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2006-9-1 14:03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5: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皇子的教养和分封——by郭松义

一 皇子的教养
  帝王之家,锦衣玉食,加上人们的阿谀奉承,使那些龙子龙孙,极易流于放荡,不思上进。可他们德行的好坏,又常常关系到本朝江山的稳定,因为其中有人是要接皇帝班的。所以,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皇子的教育。正如明太祖朱元璋所言:“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邪”,故必“因其材力,各俾造就”。   清代的皇子教养至康熙时才确立正规的制度。这是因为在此之前,无论是努尔哈赤还是皇太极,其主要精力都贯注在立国争天下上。儿孙们年岁稍长,便赋予兵权,把协助父祖谋取霸业,作为锻炼本领的最佳场所。顺治帝福临以冲龄登临大位,直到故世时才二十四岁,加上全国正处于战争的环境,抽不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小皇子的教育。后来当上皇帝的玄烨,只是因为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悉心照料,才使学业有所成就。
    玄烨平定三藩后,全国局势趋于稳定,前面几个皇子也陆续长大。从培养成人着眼,也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当时,特别是对已经成为太子的皇二子胤礽,更是督教甚严。玄烨曾说:“自古帝王,莫不以预教储贰为国家根本,朕恐皇太子不深通学问,即未能明达治体,是以孳孳在命,耳提面命,自幼时勤加教育,训以礼节,不使一日遐免”。他还说,“朕谨识祖宗家训,文武要务并行,讲肄骑射不敢少废,故令皇太子、皇子等既课以读书,兼令娴习骑射”。法国传教士白晋曾就玄烨对皇子们的教养,作了如是的描写:  这些皇子的老师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他们的保傅都是从青年时期起就在宫廷里培养的第一流人物。然而,这并不妨碍皇帝还要亲自去检查皇子们的一切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直到审阅他们的文章,并要他们当面解释功课。
   皇帝特别重视皇子们道德的培养以及适合他们身份的锻炼。从他们懂事时起,就训练他们骑马、射箭与使用各种火器,以此作为他们的娱乐和消遣。他不希望皇子过分娇生惯养;恰恰相反,他希望他们能吃苦耐劳,尽早地坚强起来,并习惯于简朴的生活。……
   皇子们都能流利地讲满语和汉语。在繁难的汉语学习中,他们进步很快。那时最小的皇子也已学过“四书”的前三部,并开始学习最后一部了。皇帝不愿他们受到任何细微的不良影响。他让皇子们处在欧洲人无法办到的最谨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皇子们身边的人,谁都不敢掩饰他们的哪怕是一个微小的错误。因为这些人明白,如果这样做,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
   在清代,皇子未成年时,都有固定的住所。大内乾清宫东有毓庆宫,康熙时太子胤礽曾居于此。后来成为皇帝的胤禛和弘历,以及弘历的子孙辈,“自六岁入学,多有居于此宫”。再就是外朝文华殿正北的撷芳殿,殿宇三所,绿瓦覆顶,也是皇子们的居所。嘉庆时,因毓庆宫曾安顿过颙琰,成为潜邸所在,不便再住别人,故将皇子们移于三座门北,俗称阿哥所或所儿。在圆明园的洞天深处,也有皇子的居所叫“四所”,“东西二街,南北一街”。

  皇子们从小就有人专门教以饮食、语言、行止等礼节。六岁起,他们备冠袍褂靴,随众站班当差,并就读于尚书房(道光后改称上书房),圆明园诸皇子肄业之所在“西四所之西”,上书房设上书房师傅和上书房行走,上面还有总师傅,“以贵臣为之,或一人,或二人”,一般每日到书房两三次,稽查课程。又有称“谙达”者,“体制稍杀于师傅”。谙达有三种:一伯哩谙达,由八旗参领、佐领一级人员中挑选娴熟弓马者充任,负责教授弓箭;再是蒙古谙达和满洲谙达。他们都是八旗翻译出身,前者教授蒙古语,后者教满文和翻译。谙达也设总谙达,派满洲权贵充当。

   皇子们就读,每年除元旦、端午、中秋、皇帝“万寿”及本人生日,可免去课读,除夕准提前散学,其余便无假日。他们于早晨寅刻(五点前)来到书房以待师傅(卯时初到)。一般先教弓箭,后学满文、蒙文,再学汉文。幼年皇子课程简单,午前便行告退。年长者得等到未正二刻(下午一点多)才得散学。接着就得练习步射,“在圆明园五日一习马射,寒暑无间”。皇帝每次在西苑(今北海公园内)紫光阁“阅武进士试”,必“先命皇子骑射,以为多士程式”,也算是对皇子们武功的考核。上书房得规矩是很严格的,“读书者每日至下屋歇息不过一二次,每次不过一刻,仍须师傅准去始去”。读书空隙也可讲书或讨论掌故,但“不准常至下屋及出院闲走”,“应罚书、罚字惟师傅命是听,亦有罚下榻立读者”。皇子的侍侯人只准“在窗外或明间听差”。各处太监也“无敢在窗外行走者”,否则便要受到“惩办”。
   皇帝对皇子、皇孙的学业也非常关心。康熙帝玄烨就经常到课读处(当时在“无逸斋”)亲加监督课考。其他详胤禛、弘历等等也是一样。乾隆元年,弘历任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等六人为皇子师傅。在开学的第一天,皇帝召见皇子和师傅,当面训诫道:“皇子年齿虽幼,然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卿等可殚心教导之”。他还说,“倘不率教,卿等不妨过于严厉。从来设教之道,严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之也”。乾隆三十五年(1770)五月,正在圆明园读书的八阿哥永璇,未经“奏知”,“又不关白师父”,擅自离园进城。事发后,弘历传唤有关人员等严加训诫,“讲八阿哥及师傅、谙达分别示儆”,又传令把这道告谕抄成文字,“实贴尚书房,使皇子等朝夕观省,知所劝戒”。
   皇子典学没有年龄的限制。有的人“虽婚娶封爵”,仍得入上书房“读书
不辍”。咸丰五年(1855)七月,恭亲王奕訢因其生母晋封的问题上惹恼了奕
詝,借口在办理孝全皇后(奕訢生母)丧事时“礼仪疏略”,罢去军机大臣等
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这就具有“反省”的性质。当然,象奕訢那样
回上书房读书,无论是时间还是课读的内容,都比小皇子们自由多了。

二  皇子的分封
   根据清朝的定制,凡皇帝生子均称皇子,待赐命后才开始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皇子年届十五岁(虚岁),就请宗人府题请爵级。清宗室爵位,崇德元年(1635)定为九等制。顺治六年(1649)又厘定为十二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按有清“赐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固有皇子反封贝勒、贝子、公者”,比之前明皇子例必封王要严谨得多。另外,亲王、郡王嫡褔晋所生子,年过二十岁,由负责皇室事务的宗人府请旨考试后,亲王子可封为世子,郡王子封为长子,以待袭爵。其余子及非嫡子,经期考后分别减等授爵。为了避免皇室宗亲积年以后支派繁衍所带来的无穷麻烦,清廷规定除少数勋劳卓著,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都代将一等,直至规定封爵或闲散宗室。

   一般说来,皇子封授的年龄也就是成婚年龄,当然也有稍早或稍迟的。结婚以后就要搬出内廷(也有不立即出宫者),叫做分府。分府后,其居室服用、设官、俸禄给养,均按爵位高低拨给。亲王、郡王府设长史,贝勒府设司礼长,“长董帅府僚,纪纲众务”。又有散骑郎若干人,协助长史等理府事。另外根据爵位的高低,还配备其他属官。仪仗护卫是体现封建等级的重要标志,从亲王、郡王直到贝勒、贝子、公,都有规定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特殊有勋劳者还特旨倍增或加额设置。又,他们还有权蓄养太监。
  清廷对分封后的皇子,在经济上的优待也是很优厚的。首先有俸禄,每岁亲王给银万两,以下世子六千两,郡王五千两,长子三千两,贝勒两千五百两,镇国公、辅国公七百两及相应禄米。其拨给田土,据康熙六年(1667)所定则例,亲王有粮、银庄和瓜果菜园四十二座,约合田地六、七、八万亩;郡王庄园十九座,约合二、三万亩之间,这还不包括同时赐拨的所属佐领下户人和炭军、煤军、灰军、薪丁等按丁配有的田土,以及带地投充人,给官地投充人的田土。除此而外,各王府的口外均有此滋生牧场,以及“采捕山场”。
  为了使皇子多多接触实际,培养他们关心国计民生,锻炼从政能力,从康熙时起,每逢皇帝外出巡幸,木兰秋狝,均令皇子随驾扈从,还常要他们代行祭祀礼仪活动。至于差遣皇子稽查旗务,典办政府诸部院及处置、审理各种特别案件,更是经常之事。康熙时,清廷出兵征讨准噶尔,玄烨曾命年仅十八岁的皇长子胤褆任副将军,随裕亲王褔全率师出古北口迎战,是为进关后皇子领兵伊始,到晚年又任命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膺再定西藏、廓清西北的重任。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弘历要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担任总裁。这些,都是有意给他们锻炼和显示才能的机会,同时亦是要加强诸王关怀宗亲、屏卫王室之心。
  清代在皇子分封上,吸取了明代的教训,除前面提到的不滥施封爵以外,还严格规定按授封爵等第赐予庄园田土,其地土均由内务府经管的皇庄中拨给;又规定诸王公均“不锡土”,“不临民”,“不加郡国”,府第均建于京师,“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从而避免了明代那样,庄田数额无定,每当亲王之国,为修治宫殿,搜刮田土,弄得官民交困,怨声四起。之国后,又在藩封地发生藐视官府、鱼肉百姓等事。清朝尽管十分重视皇子参与政事,还让其领兵作战,但鉴于康熙后期诸子为争夺储位而造成的悲剧,雍正初在确立秘密建储法的同时,严谨皇子结党、结交外吏。后来乾隆、嘉庆时,又多加以重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当弘历得知皇长孙绵德与礼部郎中秦雄褒私下“相见送礼”的事实后,便严加斥责,革退了绵德的郡王爵位,将秦发遣伊犁,连绵德的师傅也受到处分。正是由于皇帝的严厉果断,使诸子诸孙十分注意约束自身的行动,防止触犯禁例。乾隆四十五年(1780),山西巡抚喀宁阿在向六阿哥永瑢及绵恩呈递请安片子时,“送鱼数尾”。绵恩等惧不敢受,将其事奏报给皇帝,得到弘历的褒奖,喀宁阿受到传谕申饬。
  清代的皇子分封制度,较之明代,却实颇多改进。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3:49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5: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是我国各族一年一度最古老、最盛大的传统佳节。那末,在皇宫里帝王们是怎样度此佳节呢?这儿只把清代皇宫内于春节前后的几个主要宴会说一说。

  曲宴宗室——“曲宴”,即小宴,类似今天通常说的“便宴”,菜肴比较简单,行动比较随便。设此宴均在每年的元旦和正月十五日。地址多在故宫内的乾清宫和圆明园的奉三无私殿。参加者都是宗室的成员,即由皇帝“钦点”的皇子、皇孙等及近支的王、公、贝勒。这儿的“公”,是指宗室中的长者。菜肴放在高椅上,每二人一席。按俗行礼后,赋诗饮酒,欢度佳节。

  廷臣宴——廷臣,即宫中的大臣。但是并不是所有大臣都能获此荣誉。而是要由皇帝“钦点”的大学士和九卿中有功勋者才有资格参加。设此宴多在正月十六日。地址在圆明园的奉三无私殿。蒙古王公也能受此殊荣,特准参加此宴。

  茶宴——顾名思义,此宴特色为盒果、杯茗,而不是菜肴,类似今天的茶话会。此制始于乾隆年间,道光八年以后则停止举行。茶宴自正月初二日至初十日,无定期,嘉庆间多在初二举行。地址多在故宫内的重华宫,有时在中南海的紫光阁和圆明园的同乐园。因为此宴以赋诗为主要内容,所以参加的人员都是皇帝“钦点”的大臣中之能诗者。赋诗也有规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皇帝先作御制诗七律二章,众人步御制诗的原韵合之。一类是作长篇联句。开始无定制,自乾隆三十一年定为七十二韵,二十八人分为八排,人得四句,每排冠以御制。宴中除赋诗外,还有演戏的活动。宴罢皇帝要颁赏珍物,众大臣叩首谢恩,亲捧而出。赏赐的珍物以小荷囊为最重,受赐者将物挂在衣襟上向皇帝谢恩,表示他受到皇帝的特殊宠爱。

  筵宴外藩——此宴是专门宴请我国各少数民族和有亲密关系的邻国在京之首领和大臣等。除夕设宴于故宫内的保和殿,由一、二品武臣侍座。正月初一至初三日间设宴于中南海的紫光阁;正月十五日设宴于圆明园的正大光明殿,均由一品文武大臣侍座。这个宴会规模很宏大,礼仪很严格,气氛很严肃,用以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国泰民安的效果。

  吃祭神肉此为满族的一种迷信活动,不称之为“宴”,但却与“吃”有关。故宫内的坤宁宫是供奉神位的处所。每年的正月初二日,要行大祭神于此。到这一天,皇帝“钦派”内外藩王、贝勒、辅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皇帝面向北坐,诸臣身穿蟒袍补服以次步入,向神位一叩首礼后,再向皇帝一叩首礼,合班席坐,以南为上,表示御座之尊之意。然后将肉的各个部位,按照规制分送到皇帝和诸臣的座前。食毕赐茶,各又行一叩首礼,皇帝还宫,诸臣以次退出。晚上,还要赐给诸臣糕、酒之类带回家去。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5: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雍正皇帝一时间心血来潮,召集大臣们询问鱼何处最好吃?
    大臣们清楚,只要博得皇帝高兴,封你个官或赏一堆金银财宝,还不是开口一句话的事?大家巴不得都讨好皇帝两句。因此雍正话音一落,就有一个大臣抢先奏道,“鱼头最好吃。头乃身之首,也是鱼身上最美的部位。俗话说:宁舍一头牛,不舍一鱼头。又说,鱼头十八味。”雍正听了点点头。
    第二个大臣连忙接上税“鱼尾最好吃。尾是行之舵,也最有力量。吃了它,皇上长力气,治国有方略。”雍正听了又点点头。
    第三个大臣说“鱼的中间最好吃。色中肉肥、刺少,鲜美可口,营养好,是鱼的[s:102]所在,皇上吃了长肉又提神。”雍正听了又不住点头。
    第四个大臣说:“鱼的全身都好吃。皇上多吃鱼,龙体健,年寿高,江山社稷更牢靠。”雍正听了高兴,把头点了又点。
    雍正觉得大臣们的话都有道理,但究竟是鱼的哪部分最好吃,仍拿不定主意。最后只好命贴身太监到江边去唤个渔夫来问问。
    太监来到江边,远远望见江心有条渔船,上有一老一少正在捕鱼。太监想:大人说话容易掺假,只有小孩才讲真话。便把那个小渔夫带去见皇帝。
    小渔夫刚到皇宫门口,就有一个大大臣叫住了他,塞结他一包银子,叫他见到皇上要说鱼头好吃。小渔夫接过银子,高兴地点点头。进了皇宫大门,又有一个大臣拦住小渔夫,也塞给他一包银子,叫他见到皇上要说色尾好吃。小渔夫揣好银于又点点头,便朝前走去。走不远,又有一个大臣挡住了小渔夫,也把一包银子塞来,叫他见了皇上要说鱼中间好吃。小渔夫点点头,照样收了银子,高兴地走了。走到金銮宝殿门口,一个大臣又叫住他,同样塞给他一包银子,叫他见了皇上要说鱼全身都好吃。小渔夫收了银子冲他一笑,便走进大殿。
    小渔夫来到雍正面前,雍正问他:“你是打鱼的吗?”小渔夫说“我家祖祖辈辈都是打鱼的。”雍正就说,“那好。孤问你,鱼身上哪里最好吃?”
    小渔夫笑了笑,不慌不忙地答道:“春天鱼头好吃,头奔上,嘴扑水,活动肉。夏天鱼尾好吃,头奔下,尾在上面摆。秋天鱼身平,中间好吃。冬天鱼藏深水里,这时鱼的全身处处鲜美,鱼头鱼尾鱼中都好吃。”
    小渔夫说到这里,瞧见皇帝听得蛮认真,就接着说“我们渔家还有支吃鱼歌谣哩。”
    雍正一听,兴致更高了,说:“那你快常给孤听。”
    小渔夫便唱道:
   “春头夏尾秋中间,
    鱼到冬天处处鲜。”
    雍正听后龙颜大悦,脱口赞道:“这小渔夫比我的大臣们还聪明!”命入赏了他一锭金元宝。
    小渔夫接过金元宝,向皇上叩了谢,又冲大臣们做个鬼脸,就一蹦三跳地回家去了。
    其实,雍正很精明,他是故意提出问题来考大臣们的,当然,也不排斥他是闲中无聊,故意拿大臣们来开心、取乐。
(林如求搜集,林江山口述,1993年2月搜集于福建石狮)

转载自稽古右文 作者洗桐女史

[ 本帖最后由 dafeitu 于 3-10 13:49 编辑 ]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dafeitu  贵宾  发表于 2006-9-1 15: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允褆:镶蓝旗

允礽:镶蓝旗

允祉:镶蓝旗

胤禛:镶白旗

允祺:镶白旗

允祐:镶白旗

允禩:正蓝旗

允禟:正蓝旗

允礻我:正红旗

允祹:镶白旗

允祥:正蓝旗

允禵:镶蓝旗

允礻禺:正红旗

允禄:镶红旗  

允礼:正红旗

允袆:正蓝旗

允禧:镶蓝旗

允祜:正蓝旗

允祁:镶白旗

允袐:正蓝旗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69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0 22:21 , Processed in 0.027024 second(s), 28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