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35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未来科学大奖"提名已启动!21名评委你知道是谁不

[复制链接]
135 0

  来源:未来论坛微信公众号

  未来科学大奖,是中国第一个由科学家、企业家群体共同发起的民间科学奖项,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科学研究,重在奖励在大中华区取得杰出科技成果的科学家(不限国籍、性别、年龄)。目前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三大奖项,每个奖项获奖人数不超过5位,每一奖项由四位捐赠人共同捐赠。

  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的提名已于年初启动,并于5月10日截止。9月8日将举行新闻发布会最终投票选出获奖人。11月17-18日,获奖人将在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暨未来论坛年会集体亮相,分享学术成果和获奖感言。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2018年新增6位老师,现在委员共计21名,均是来自生物、医学、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等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

  未来科学大奖以创新模式带动更多民间资金推动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以创新的科学精神影响中国、影响世界、影响下一代。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轮值主席

  田刚

  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田刚,1958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主任。在微分几何和数学物理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解决了一系列几何及数学物理中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在Kahler-Einstein度量研究中做了开创性工作,引进了K-稳定性的新几何概念,并建立了该度量与K-稳定性的联系。曾获美国国家基金委1994年度沃特曼奖,1996年获美国数学会韦伯伦奖,2004年当选为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

  未来科学大奖科学委员会委员

  鲍哲南

  斯坦福大学K.K。 Lee 化学工程学教授、化学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



  鲍哲南,斯坦福大学K.K。 Lee化学工程学教授、化学教授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教授,斯坦福大学可穿戴电子中心创始人和主任。在2004年加入斯坦福大学之前,她是1995-2004年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杰出技术人员。发表超过400篇高影响力的论文和拥有超过60项美国专利,为有机电子材料提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概念。鲍哲南在制造用于柔性薄型显示器的全塑晶体管的新型高性能有机、高分子半导体材料方面有突出贡献。她的工作使柔性电子电路和显示器成为现实,开发了皮肤启发的电子材料。

  鲍哲南是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国家发明研究院的院士。因为她在人造电子皮肤上的工作至关重要,被选为“自然”杂志2015年十大科技人物。她获得了2017年美国化学会应用聚合物科学学士学位奖,2017欧莱雅-教科文组织女科学奖,美国化工学会2014年Andreas Acrivos化学工程专业进步奖。

  鲍哲南是两家硅谷创新公司C3 Nano和PyrAmes的联合创始人和董事会成员。

  丁洪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丁洪,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北京凝聚态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和首席科学家。199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95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的物理博士。1995年至1998年在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1998年至2008年在美国波士顿学院大学物理系历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2008年至今为中科院物理所的全职研究员。长期从事凝聚态物理的实验研究,主要利用光电子能谱研究高温超导体和拓扑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物理机理,取得了若干个被国际同行广泛认可的重要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200多篇学术论文,被SCI引用超过11000次。1999年获美国的斯隆奖,2008年入选首批国家“千人计划”,2011年被选为美国物理学会会士 。

  董欣年

  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员,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



  董欣年,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员,杜克大学生物系杰出讲座教授。1982年在中国武汉大学生物系微生物专业获得学士学位,1988年在美国西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在哈佛医学院攻读博士后以后,于1992年赴美国杜克大学任教。董欣年是分子植物病理学领域的先驱。她的实验室确定了NPR1为植物免疫调节剂的主要调节蛋白,并阐明了NPR1转导免疫信号水杨酸赋予病原体抗性的机制。她的实验室还发现植物免疫反应是由生物钟调节,以避免与其他代谢活动的冲突。最近,董欣年的实验室发现,除了基因转录重编程,蛋白翻译是建立免疫力的另一个重要的监管步骤。将蛋白翻译控制机理添加到转录NPR1的表达上能在水稻中产生广谱抗病性,并降低广谱抗性带来的在生长和产量上的负面作用。董欣年在2011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研究员,在2011当选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2012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2013武汉大学杰出校友。

  何川

  芝加哥大学John T。 Wilson讲座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何川,博士,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199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毕业。2000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2000-2002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2年起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2012年起任芝加哥大学生物物理动态研究所主任,2013年起为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2014年起为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2009年起为北京大学长江讲座教授。2011年出任北京大学合成与功能生物分子中心主任。为“RNA表观遗传学”这个全新领域的发起人。

  季向东

  李政道研究所资深学者,上海交通大学鸿文讲席教授



  季向东,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2005),美国物理学会会士(Fellow,2000)。曾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基金(2003-2005)、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2014)、美国杰弗逊杰出核物理学家奖(2015)和美国物理学会赫尔曼?费什巴赫奖(2016)。季向东现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学》杂志物理力学与天文副主编,《National Science Review》编委,以及美国EIC加速器顾问委员会成员。曾任美国能源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聘任美国国家核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NSAC member),美国Jefferson国家实验室运作顾问委员会成员(PAC member),美国物理学会Bonner奖评审小组成员。他还担任过欧洲物理学杂志A系列(强子物理和核物理)编委、美国国家理论核物理研究所顾问委员、美国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核物理会议主席(1999年)。他长期从事核物理与高能物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在原子核物理理论及质子中子结构和量子色动力学(QCD)研究方面做出了多个创新成果,包括发现推广部分子分布函数和用来测量它的深虚康普顿物理过程并在实验上被验证;提出质子自旋结构的Sum Rule;发明格点大动量有效场论(LaMET)来计算部分子物理。他目前主要从事暗物质寻找实验和以及中微子马约拉纳特性的研究。他先后发表论文160多篇,其中30篇发表在“物理学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论文总引用超过13000次,单篇文章最高引用1500多次(摘自高能物理通用的INSPIRE数据库)。

  李飞飞

  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终身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谷歌云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首席科学家



  李飞飞,现为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终身教授、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以及视觉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认知计算神经学。她于199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以最高荣誉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辅修工程物理专业。2005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09年她加入斯坦福大学任助理教授,并于2012年晋身副教授(终生教授),和斯坦福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此前分别就职于普林斯顿大学(2007-2009)、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2005-2006)。李飞飞教授为TED 2015大会演讲嘉宾,曾获2016年英恩达人工智能先驱奖,2014年IBM学者奖、2011年美国斯隆学者奖、2012年雅虎实验室学者奖、2009年NSF杰出青年奖、2006年微软学者新星奖以及谷歌研究奖。2015年12月1日,入选2015年“全球百大思想者”。2016年入选美国卡内基基金会“2016年度杰出移民”之一。2017年1月3日,加入谷歌公司任谷歌云首席科学家(并继续保持斯坦福大学教授职位)。

  励建书

  上海交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



  励建书,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自守型与李群表示理论的研究。198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后获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耶鲁大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香港数学会主席等。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长,并任2018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程序委员会委员。

  李凯

  普林斯顿大学Paul & Marcia Wythes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李凯,普林斯顿大学Paul M。 Wythes ‘55, P’86 and Marcia R。 Wythes P‘86讲席教授,自1986年一直都是该系的成员。他从耶鲁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中国科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从吉林大学获得理科学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操作系统、并行和分布式系统、存储系统和大数据分析。他开创了分布式共享内存(DSM),允许了计算机集群上共享内存编程,2012年获得了ACM SIGOPS名人堂奖。他建议采用用户级DMA机制以达到高效集群通信,探究了无限宽带技术的RDMA标准。他与李飞飞教授共同指导ImageNet项目,建立了最大的计算机视觉知识库,推动了深度学习,使之成为机器学习中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他还创办了Data Domain公司,开创了重复数据删除存储系统的产品线来取代数据中心的磁带库。该产品线一直占有市场的60%以上。公司于2007年上市,后被EMC并购。李凯被选为ACM院士,IEEE院士,及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刘勇军

  赛诺菲集团全球研究部总裁



  刘勇军,世界级的免疫学专家,他于英国伯明翰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接受了博士后的训练。1991年,刘勇军博士进入业界,并先后在先灵葆雅与DNAX研究中心从事研发工作。在2002年,他出任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UT 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的免疫系主任一职,并在2011年担任贝勒研究所(Baylor Research Institute)的副总裁与首席科学家。在加入赛诺菲前,刘勇军博士担任Astrazeneca/MedImmune公司的高级副总裁,全球研究部总裁。

  骆利群

  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骆利群,斯坦福大学文理学院讲席教授,生物系教授,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生物系名誉教授,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6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学士学位,1992年获得美国布兰迪斯大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生物系聘为教授。研究领域为神经科学,重点是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和构建。2015年出版为单一作者的英文教科书《神经生物学原理》。曾在多个科学期刊任编委,世界多个著名大学和研究所顾问,以及Pew Scholar全国委员会和Damon Runyon癌症研究基金会科学顾问。曾经获得郭沫若奖,斯洛恩奖,麦克奈特神经科学技术创新奖,神经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国家健康中心神经疾病及中风研究所的雅各布?贾维茨奖,解剖学家协会的HW Mossman奖,以及劳伦斯?卡茨奖。

  毛淑德

  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国家天文台星系宇宙学部主任



  毛淑德,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主任,兼国家天文台星系和宇宙学部主任,三十米望远镜董事会董事。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199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天体物理博士。1992-1999年在美国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和德国马普天体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2000-2010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和天文系历任讲师、副教授、正教授。2009年入选国家第二批“千人计划”,2010年全时回国。从事理论天体物理研究,提出了一种搜寻系外行星的新方法并指出可以利用引力透镜效应来限制暗物质晕的子结构数目,并取得了其他被国际同行认可的学术成果。2007年获德国洪堡基金会Bessel奖。主要研究兴趣为系外行星搜寻、星系动力学和引力透镜。

  饶毅

  北京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饶毅,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理学部主任、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回国前任教于美国华盛顿大学和西北大学。曾任Journal of Neuroscience、Developmental Bi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和Cell Research等中国学术刊物编委。1985年至2009年,饶毅研究神经发育的机理:克隆控制果蝇神经细胞命运的基因big brain;证明脊椎动物两个眼睛来源于同一前体;发现神经导向的排斥性蛋白质Slit;发现Slit和吸引性导向蛋白质Netrin下游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提出从神经细胞到白细胞等体细胞享有共同的导向机理。2004年以来,饶毅教授在中国的实验室主要研究行为的分子和细胞机理;发现控制果蝇争斗的外周和中枢分子机理;发现影响群养与单养动物争斗差别的分子机理;发现中枢神经递质五羟色胺调节老鼠雄性和雌性的性偏好行为。饶毅于1985年赴美,1996年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中心研究员、1999年协助推动建立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02年至2005年共同组建和主持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叉学科中心、2004年至2009年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2007年全时回国,2007年至2013年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11年起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2012年起任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所长。

  舒其望

  美国布朗大学Theodore B。 Stowell应用数学讲座教授



  舒其望,美国布朗大学教授。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并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1987年起任职于布朗大学。其中在1999年至2005年间担任布朗大学应用数学系系主任。现为美国布朗大学Theodore B。 Stowell应用数学讲座教授。舒其望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用于求解双曲方程和对流占优偏微分方程的高精度WENO有限差分及有限体积方法、间断有限元方法和谱方法等。这些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流体力学、半导体元件模拟及计算宇宙学等领域。他的研究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其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著作在Google学术的引用率高达五万余次。舒其望教授现任计算数学国际期刊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主编,同时还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其中包括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和Mathematics of Computation。他曾获第一届冯康科学计算奖(1995年)和SIAM/ACM计算科学与工程奖(2007年)。现任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士(2009年首届当选)及美国数学学会会士(2012年首届当选)。

  王晓东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所长,美国科学院院士



  王晓东,1963年出生于中国武汉,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91年获美国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现为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所长。自1995年以来,王晓东博士主要致力于人体细胞凋亡的研究,凋亡是细胞的一种特殊生理功能,对人体正常发育和清除损伤细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凋亡的缺陷是肿瘤发生的关键步骤。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王晓东博士领导的实验室发现了细胞凋亡的生化通路与其作用机理。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王晓东博士还研发出针对肿瘤细胞凋亡的新型实验性肿瘤治疗药物。王晓东博士2004年被评为美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4年入选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EMBO)外籍会员,并获得多项国际生物研究奖,其中包括2006年的“邵逸夫生命科学与医学奖”。

  文小刚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格林讲席教授



  文小刚,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终身教授、格林讲席教授。1982年他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低温物理专业,赴普林斯顿大学读研。文小刚在博士期间研究高能物理超弦理论,师从爱德华?威滕(E?Witten)。在博士后期间,文小刚重返凝聚态物理学研究领域。文小刚的研究领域是高度纠缠的量子物态。他独立开创并发展了量子物态的拓扑序/量子序理论。这一系列工作开辟了拓扑物态(topological state)、对称保护物态(symmetry protected state)、长程量子纠缠(long range entanglement)等物理新领域,发现了一系列新型量子物态,其中包括,超越玻色费米统计的非阿贝尔统计。他把凝聚态物理语言由狭义物态推广到宇宙普适,开发了基本粒子的弦网理论。他提出了“量子信息就是物质”这一新的世界观,用量子比特统一了所有基本粒子(除引力子)。揭示了费米统计,规范相互作用,其基于量子比特的起源。不仅统一了三种基本相互作用,也把相互作用和物质统一起来。

  夏志宏

  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西北大学Pancoe讲席教授



  夏志宏,研究方向:动力系统,天体力学。1962年9月出生于江苏东台,1978-1982年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学习,1988年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数学系,于26岁在博士论文中解决了早在1897年提出悬而未决的Paul Painleve猜想,1989年斯隆研究者奖,1993年荣获美国总统青年研究者奖,1993年获得布拉门塞尔纯数学奖,1995年他成为马里兰州大学应用数学Monroe Martin奖得主,美国西北大学终身Pancoe讲席教授,北京大学第一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与博士生导师,2015年受聘为南方科技大学数学系创系系主任、南方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谢晓亮

  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谢晓亮,198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1990年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获博士学位。他是国际著名物理化学家、生物物理学家;哈佛大学讲席教授,并兼任北京大学生物动态光学成像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他是单分子生物物理化学、相干拉曼散射显微成像技术及单细胞测序技术的开拓者。他实验室发明的单细胞基因组测序已经使得数以百计的试管婴儿成功避免了遗传疾病。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医学院院士,多次获得国际光学、化学、及生物研究奖,其中包括2015年的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

  杨培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双聘教授,S.K。/AngelaChan特聘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



  杨培东,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97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随后于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年起任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2年当选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杨培东教授是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和纳米化学专家。杨培东教授已经在国际顶级期刊如Science,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Photonics,PNAS等发表了300多篇高水平论文,应邀作大会/特邀报告超过300次,H因子高达150,总引用次数超过110000次,篇均被引用次数超过250次,培养了50多名博士生和65多名博士后; 拥有专利35项,先后创建了三个公司: Nanosys Inc,Alphabet Energy Inc,Infinity Innovation Inc。同时担任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副主编并兼任包括Acct,Chem,Res,和Nano,Lett等在内的众多重要学术期刊的编委。所获荣誉包括: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Fellowship)、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奖(E.O.Lawrence Award)、美国化学会纳米科学奖(ACS Nanoscience Award)、美国材料学会奖章(MRS Medal)、贝克兰奖章(Baekeland Medal)、阿尔弗雷德?斯隆研究学者奖(Alfred P。 Sloan research fellowship)、贝克曼青年学者奖(Arnold and Mabel Beckma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美国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者奖(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美国材料学会青年学者奖(MR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裘利斯?史普林格应用物理奖(Julius Springer Prize for Applied Physics)、美国化学会化学奖(ACS Pure Chemistry Award)、艾伦?沃特曼奖(Alan T。 Waterman Award)等。2014年获汤森路透物理引文桂冠奖。 根据汤森路透集团于2011年对全球过去10年(2000-2010年)所发表研究论文平均引用次数的排名中,杨培东教授的工作在材料科学领域被引用排名全球第一,在化学领域被引用排名全球第十。

  余金权

  美国Scripps研究所化学系Frank and Bertha Hupp教授



  Jin-Quan Yu was born and raised in a rather isolated mountain valley in Zhejiang Province (Southwest of Shanghai)。 He received his B.S。 in Chemistry a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He then went to Guangzhou Institute of 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o study terpene chemistry and heterogeneous catalysis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Shu-De Xiao and obtained his Master’s degree in 1990。 He obtained his Ph.D degree in 1999 from Cambridge University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J。 B。 Spencer, where he studied biosynthesis and hydrogenation。 From 2001-2002, Jin-Quan worked on Pd-catalyzed allylic oxidation 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Harvard University in the laboratories of Professor E。 J。 Corey。 He returned to Cambridge University in 2002 and was appointed as a University Royal Society Research Fellow in 2003 to start his independent research towards developing asymmetric C?H insertion reactions。 In 2004, he moved to Brandeis University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hemistry。 He joined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a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2007 and was appointed as the Frank and Bertha Hupp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in 2012。 He received the Mukaiyama Award in 2012, the Raymond and Beverly Sackler Prize in the Physical Sciences in 2013, the Elias J。 Corey Award in 2014, the MacArthur Fellowship in 2016, and the Pedler Award in 2017。

  张懋中

  台湾新竹交通大学校长



  张懋中,现为新竹交通大学校长。前此他是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电机工程系系主任暨胜华卓越讲座教授(1997-2015)。曾任加州千橡城洛克威尔科学中心之高速电子实验室副主任(1983-1997)、洛杉矶TRW和M/A-Com公司之研究工程师(1980-1983)。张博士对高速半导体元件和高频无线及混合信号电路在通信、雷达、联结、影像等系统的研究卓著。其所研发的砷化镓功率放大器氧成的手机信号发射器在全球已超过500亿台,为无线通讯产业界及学术界带来开创性的贡献,荣膺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IEEE)会士、美国工程学院院士(2008)、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以及美国发明家学院院士(2015)等殊荣。张博士更曾获美国IEEE David Sarnoff Award (2006)及英国IET J。 J。 Thomson Medal for Achievement in Electronics (2017),表彰其在近代高速电子学的先驱成就。

  未来科学大奖监督委员会主席

  高西庆

  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



  高西庆,现任美国杜克大学校董、法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郑裕彤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高西庆先生1970至1973年修建襄渝铁路,1973年至1974年任西安昆仑机械厂机修钳工,1978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外贸学院,1981年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外贸学院国际贸易系国际经济法专业,获经济学/法学硕士学位,1986年获美国杜克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其后在华尔街从事律师工作。1988年回国,在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任教,至教授、博导。期间参与组织、设计、创办深圳、上海证券交易所;1992年至1995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律师、发行部主任;1997年至1999年任中国银行港澳管理处副主任、中银国际副董事长兼执行总裁;1999年7月至2002年12月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2003年至2007年9月任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2007年9月至2014年1月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生命科学奖捐赠人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丁健,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

  李彦宏,百度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沈南鹏,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

  张磊,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物质科学奖捐赠人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邓锋,北极光创始人董事总经理

  吴亚军,龙湖董事长

  吴鹰,中泽嘉盟投资基金董事长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捐赠人

  按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

  丁磊,网易公司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江南春,分众传媒创始人、董事长

  马化腾,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王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了解更多信息 欢迎关注科学探索微信公众号及微博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9

关注

15

粉丝

4246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5-1-18 01:59 , Processed in 0.023972 second(s), 31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