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0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论文早知疫情爆发?高福:大家没看明白 混淆了

[复制链接]
501 0
                       
关于武汉肺炎的科学论文引爆争议 究竟谁在甩锅

武汉肺炎大爆发的真相是什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湖北省疾控中心等单位的研究人员29日在国际著名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发表的相关论文加剧了人们的愤怒。有不少网友怀疑中国疾控中心在疫情早期隐瞒了相关信息,导致公众误判,但后者予以否认。也有网民提醒,别转移了目标,是国家权力在压制真相。

这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在中国武汉的早期传播』,提供了有关这次迅速蔓延的疫情直至目前最为详细的流行病学数据。该文的作者都是中国权威卫生机构的专家,也负有相当的行政责任,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和湖北疾控中心主任杨波。

引起较大争议的是该论文提出,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在12月中旬就已在武汉出现人传人,“密切接触者之间的人际传播从12月中旬开始已经发生,并在此后一个月内逐渐播散“,但武汉市卫健委直到1月11日通报还称”未发现明显人传人现象“,16日改称”不排除有限人传人的可能,但持续人传人的风险较低“;另外引起较大争议的是论文指出武汉在1月1日至11日、12日至22日期间,分别有7名和8名医护人员感染,但直到20日,也就是习近平在对应对疫情正式表态后,中国防疫专家钟南山受访时外界才知道有15名医护人员感染一事,而武汉卫健委更是迟到21日才对外通报15名医务人员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在微博质疑:“这是我第一次实锤看到明白无误的证据,新冠病毒人传人的证据被有意的隐瞒了!”这位教授以指控的语气发问:“是疾控中心的科学家为了发表论文,对数据密不外宣?是武汉市政府为了某些需要压制数据的公开?还是什么情况?”他进一步质疑:“作为掌握第一手信息的研究者,你们比公众早三个星期知道了病毒人传人的确凿信息,你们有没有做到你们该做的事情?”他的这一帖子目前已被删除。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专家张作风对『知识分子』表示,中国的一些学者短时间内在多个国际知名杂志发表了文章,从论文披露的数据信息来看,有很多完全可以在疫情爆发初期就用来指导这次新发传染病的控制。

这篇论文的出炉加之专家的质疑在网络引起震惊,在第一时间,这些质疑几乎都是对着科研人员而去的。网民质疑的核心问题是,科学家是什么时候知道2019新型冠状病毒会人传人,为何是在国外期刊发表而不是更早地向国内民众说明真相?还有一种说法是科学家们深知这样的论文无法在国内发表,才”曲线救国“,”去国外披露真相“。似明显有为科学家开脱的意思。

面对质疑,中国疾控中心周五提出四点说明,指出论文是根据截至1月23日上报的425例确诊病例所做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中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论文中提及的15名医务人员感染病例也分别有钟南山和武汉卫健委在20日至21日向社会公布;论文提出的去年12月份即发生了人传人的观点,”是基于425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顾性推论“。疾控专家使用”回顾性“来解释并不存在科学家早就知道疫情而隐瞒真相的问题。『新京报』就医务人员感染采访该中心副主任冯子健,武汉协和医院首批感染的一名医生1月16日已入院治疗,当日国家疾控中心没有接到医务人员疑似感染的消息吗,冯子健表示“不是特别清楚”,记者问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不是可以将传染病信息2小时之内直达国家层面吗?冯子健回答“网络直报的启用没有那么早”,因为武汉肺炎是新发疾病,传染疾病报告目录里没有,调整网络直报系统设置,人员培训需要一个过程。总之,他否认有关中国疾控中心隐瞒数据的质疑。

在上述论文引发争议后,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不要失去重点,把矛头对准科研人员。问题的根源在于权力。关于这一点,即便是武汉市长周先旺,接受央视采访时解释为什么没有及时披露疫情,他称”作为地方政府,我获得这个资讯以后,授权以后,我才能披露“,他之后,武汉湖北的官员都做出了类似表态,被网民讥讽为”甩锅“。

有网民认为,科学论文披露了两个关键事实,一是一月份就有425个确诊病例,而武汉市1月20日公布了198例;二是一月初即证实人传人,从北京直到地方20日才公布,这显然暴露了中共官方从上到下都在说谎。

一位自称是高福院士的学生出来替国家疾控中心辩护,他指疾控中心12月31号正式参与本次疫情,1月6号确认二一级响应,8号宣布,10号公布序列和诊断试剂,15号提高到最高级,疾控响应符合规范。另一位网民则写到,“高福院士没有错吗?不见得。作为疾控中心的主任,没有及时将疫情公布,没有更加及时地提高病毒的危险等级,这些都是高福的锅,或者至少一部分是他的锅,但这,是他作为行政人员的错误,而不是作为科研人员的错误。”

另有网民质疑,为什么一下子出来这么多东西指向技术专家和国家疾控中心,就是为了替最高层甩锅,技术专家无权决定信息公开,这次疫情最关键的是不及时公开,是国家权力压制真相,现在还在制造混乱。

高福独家回应一财:大家没看明白,混淆了论文与临床诊断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论文,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中国疾控中心”,CDC)推到了风口浪尖。

原因在于,这篇论文称,研究表明,自2019年12月中旬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际传播。此外,1月1日~1月11日,共有7位医务人员感染。但此时,公众对此一无所知。

科学家是该先发表论文还是该先进行防控?争议的焦点由此而来。1月31日一早,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他是上述论文的共同作者。

“这是一篇回顾性分析!12月中旬还不知道是什么病,病原不清,都是调查四百多例流行病学的推论!Onset的日子都是推测,这个大家没有看明白!把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混在一起。”高福对第一财经表示。

高福也表示,回顾性调查的工作正是CDC的职责之一,找到元凶,回顾性调查,指导未来防控。“我们的防控一直没有停,一个月来大家都没有觉睡。”



<strong style="font-weight:700">这是回顾性分析

美国时间1月29日发表的这篇论文,由中国疾控中心领衔,包括了湖北省疾控中心、香港大学等十几个单位的专业人员共同完成。研究的通讯作者包括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冯子健和湖北省疾控中心主任杨波。共同作者也包括了高福。

在这篇论文中,调查小组分析了截至2020年1月22日已报告的实验室确诊的425名病例情况。分析显示,前425名确诊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9岁,男性为56%。到2020年1月1日之前发病的大多数病例(55%)与华南海产品批发市场有关,而随后的病例为8.6%。平均潜伏期为5.2天,潜伏期分布情况的第95百分位数为12.5天。在早期阶段,该流行病的病例规模每7.4天增加一倍,由一人传染到另外一人的平均间隔时间为7.5天,基本再生数(R0)估计为2.2。

根据这些信息,论文称,有证据表明,自2019年12月中以来,密切接触者之间已经发生了人际传播。



这篇论文由于披露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更多信息,引发了普遍质疑。

1月31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题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的说明》的文章,文章表示,论文是根据截至2020年1月23日上报的425例确诊病例(包括15名医务人员)所做的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在论文撰写前已向社会公布。论文中提及的15名医务人员感染病例,分别由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院士于1月20日晚、武汉市卫健委于1月21日凌晨向社会公布。

论文提出的“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的观点,是基于425例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做出的回顾性推论。

文章也表示,及时在学术刊物发表调查结果,有助于国内外专业同行及时了解疾病的特征,共同评估和研判疫情,改进防控策略。

不过,这篇文章并未回应,中国疾控中心是在什么时候得出“2019年12月份即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生了人际传播”这一判断的。

对于传染性流行病学来讲,回顾性研究确实极为重要,没有回顾性研究就无法更清楚地认识传染病的发病规律,进而制定传染病的防控策略。也因此,在一种传染病爆发以及病例诊断之后,首先会出现的,就是流行病学调查人员。

一位流行病毒学专家也对记者表示,回顾性研究是传染病的基础工作,必须依据已有病例进行,在没有病例的情况,谁也无法观察出这个病毒发展是什么路径。

“其实,425例的数据还不足够展示新病毒的特点,只能说明过去和(425例)当时的状况,未来如何发展,还需要继续观察。”上述流行病毒学专家说。

如中国疾控中心声明,这些病例是之前所发公布确诊病例,研究小组利用这些公开数据,开始了回顾性分析。

<strong style="font-weight:700">回顾性分析如何展开

根据这篇论文,最早的新冠肺炎病例是通过“病因不明的肺炎”监测机制确定的。

为了识别肺炎病例,并努力提高早期发现的敏感性,研究团队制定了量身定制的监测方案,以在2020年1月3日识别出潜在病例。

对于NCIP疑似病例,采用的初步病例定义是基于2003年和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SARS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病例定义6-8。2020年1月18日,在获得关于确诊病例的新信息之后,又更新了用于定义疑似病例的流行病学标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由来自中国疾控中心以及省、市和县疾控中心的成员构成现场流行病学联合团队,将收到通知启动详细的现场调查,并收集呼吸道标本,之后在位于北京的中国CDC病毒病预防控制所集中检测。

而且,中国疾控中心和地方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组成的联合团队,还对所有疑似和确诊的病例进行了详细的田野调查。他们通过对感染者、亲属、密切接触者和医务人员进行访谈的方式,收集了有关发病日期、就诊日期、住院日期和临床结局的信息。研究者访谈了每例感染患者及其亲属(如有必要),以确定发病前2周期内的暴露史,包括暴露于任何野生动物(特别是据称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出售的动物)的日期、时间、频率和模式,以及任何相关环境(例如华南海鲜批发市场或其他生鲜市场)的暴露史。还收集了与其他类似症状患者接触的信息。在现场调查期间收集的所有流行病学信息(包括暴露史、事件时间线和密切接触者的确定)都与多个来源的信息进行了交叉核对。还调查了患者发病前2周内曾去过的家庭和地方,以评估可能的动物和环境暴露。数据一式两份录入中央数据库,并使用EpiData软件(EpiDataAssociation)进行核对。

经过如此路径,研究团队获得了425名病例的流行病学信息。

<strong style="font-weight:700">基本再生数约为<strong style="font-weight:700">2.2

传染性流行病的回顾性分析之所以重要,就在于看清楚传染病的规律,只有看清楚了敌人才能做出更好的防控。

除了上述被质疑的内容,这篇论文还透露了什么值得关注的信息?

在这篇论文中,研究人员通过分析2019年12月10日至2020年1月4日之间发病病例的数据,来估算疫情的增长速度。

论文称,限于1月4日之前的数据情况,估计新冠肺炎的基本再生数约为2.2,这意味着平均每个患者将感染传播给2.2个其他人。一般而言,只要R0大于1,疫情就会不断加剧,而疾病控制措施的目标是将再生数降低至1以下。

就新冠肺炎而言,论文称,控制方面的挑战包括许多轻度感染的明显存在,以及隔离病例和隔离其密切接触者的资源有限。

这篇文章中使用的一张图表上显示,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展过程中,病例数量呈指数增长,但是1月11日之后,病例数出现了下降。不过论文也称,下降可能是由于近期发病的病例未得到充分确认,以及病例识别和报告时间的延迟,而非发病率的真正拐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检测试剂盒的供应和使用增多,因此1月份的病例数量增长速度应谨慎解读。



总之,研究结果也显示,在早期阶段,病例规模每7.4天增加一倍。平均连续间隔为7.5天。

论文也提醒,接下来的紧急工作包括确定可减少社区内传播的最有效控制措施。同时,随着对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动力学的了解不断增多,目前采用的病例定义可能需要作出修订。应继续监测病例特征,从而发现流行病学变化,例如在较小年龄人群或医务人员中发生的感染增多。未来的研究可以包括流行动力学的预测,以及对家庭内或其他地区人际传播情况开展的研究,此外用于确定亚临床感染发病率的血清学调查也将很有意义。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2-25 22:06 , Processed in 0.020787 second(s), 30 quer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