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勇移民公司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6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莽杀伊朗首席军官 特朗普一时威风难掩战略空白

[复制链接]
364 0
                       
「我们昨晚的行动是为了阻止一场战争,而不是要发动一场战争。」在伊拉克时间上周五(1月3日)清晨以空袭击杀伊朗革命卫队「圣城军」(QudsForce)指挥官苏莱曼尼(QassemSoleimani)后,正在佛罗里达州海湖山庄度假的美国总统特朗普如此解释其决定。然而,伊朗当局已誓言会「强硬报复」、德黑兰上街悼念的民众声言要「杀死美国所有领袖」,邻国伊拉克首都巴格拉也有上万民众在街上送苏莱曼尼遗体最后一程,连总理也有参与,特朗普此举种下的仇恨,即使未有即时引爆战火,也使战争离现实只余一纸之隔。


举止温文苏莱曼尼深得人心。 (美联社)

自1998年开始领导圣城军的苏莱曼尼是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Ayatollah AliKhamenei)以下最具权力人物,也是根据国外民调伊朗民众心中最拥戴的政府官员,比总统鲁哈尼(HassanRouhani)有过之而无不及。苏莱曼尼主理伊朗于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邻近国家维持与扩大影响力的相关事务,并在扫除伊拉克境内伊斯兰国(ISIS)武装分子的行动中立下大功。

根据《维基解密》,曾全权管辖驻伊拉克美军的彼得雷乌斯(DavidPetraeus)经常要透过伊拉克官员向苏莱曼尼传递消息;俄罗斯2015年出兵叙利亚支持阿萨德政府前,也曾在莫斯科事先「请示」过苏莱曼尼可见他在中东政军局面上举足轻重。

斩首几近宣战 全球惊魂未定

苏莱曼尼反美态度强硬,认为任何美伊谈判都是伊朗的「全面投降」,他又曾公开挑衅称「会在特朗普意料不及的地方靠近」。根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国安部门多年来一直追踪苏莱曼尼的行踪,多次计划要对他「斩首」。然而,历来美国领袖均不敢贸然行事,恐怕波斯湾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正在海湖山庄与友人及党友享用美式烘肉卷与雪糕晚宴的特朗普却下了这个比杀死盖达组织领袖拉登更影响深远的决定。


巴基斯坦爆发反美示威,示威横额上的特朗普脸上印上鞋印。(美联社)

正如伊朗驻联合国大使拉万奇(Majid TakhtRavanchi)所言,美国刺杀苏莱曼尼「等同于对伊朗宣战」。可是,伊朗面对美国击杀其数一数二军政领袖,似乎尚未决定好应对策略,其回应只留在嘴边。立场温和的鲁哈尼表明苏莱曼尼之死只会坚定伊朗的抗美决心;哈梅内伊则指美国是「污脏双手沾满鲜血的罪犯」;伊朗外交部长扎里夫(MohammadJavadZarif)亦斥责美国的斩首行动是「国际恐怖主义」,声言会以法律途径追究,又表示「伊朗不作为,美国也将见到后果」。虽然伊朗已召开紧急会议应对,并表明已作「必要决定」,而伊拉克境内上周六(1月4日)也有多处与美方相关的地点遭到低精度火箭攻击,不过伊朗离全面军事反击尚远。

由于伊朗紧握运输全球五分之一石油供应的霍尔木兹海峡,而且对区内众多局势不稳的国家有举足轻重的军政影响力,世界各国于伊朗作出明显回应之前,普遍抱持静观其变的态度。虽然俄罗斯外交部谴责刺杀苏莱曼尼的行为,指之为「违反国际法」,不过在与中、法等国联络后也尚未提出具体回应方法。中国则表示「高度关切」,表明反对在所有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法国外交官员只说「我们一觉醒来,已置身更危机的世界」。英国外相蓝韬文(DominicRaab)表示英国认同苏莱曼尼的威胁,却表明「再搞冲突与英国利益不符」。


伊朗驻俄罗斯莫斯科的大使,也有人献花哀悼苏莱曼尼。(美联社)

两伊以外的中东国家反应也是相当克制。除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大赞特朗普「行动果断」之外,连向为伊朗死敌的沙特阿拉伯也没有对美国刺杀行动作出正面表态,只笼统地要求各方「克制」。不过近来与沙特关系逐渐解冻的卡塔尔,却派出副外长急忙出访德黑兰,似乎是要借其相对中立的政治地位,在美国外交、军事动作毫无章法之下,为包括沙特在内的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另求稳定出路。

外界始料不及的连续空袭

其实,即使苏莱曼尼遇刺事件没有发生,上周也是美国与两伊局势极其紧张的时刻。紧张局面要追溯至去年12月27日。当时,伊拉克石油重镇基尔库克(Kirkuk)军事基地遭遇火箭袭击,一名美借平民承办商死亡。美方指摘亲伊朗「人民动员军」(PopularMobilisation Forces)旗下的「真主党旅」(KataibHezbollah)为幕后黑手,于12月29日空袭真主党旅在叙利亚及伊拉克五个据点报复,造成至少25名武装分子死亡、55人受伤。

事件引爆伊拉克政坛全面抗美的情绪。因反政府示威辞职、现正领导临时过渡政府的伊拉克总理迈赫迪(Adel AbdulMahdi)指摘空袭是「不可接受的恶毒攻击,将带来危险的后果」。以往曾公开呼吁迈赫迪辞职的伊拉克国会最大党「前进」(Saairun)领袖萨德尔(Moqtadaal-Sadr)也表明愿意与亲伊朗政党合作,放下成见,一同将美国驻军踢出伊拉克。


印度喀什米尔地区的什叶派穆斯林,在叫反美、反以色列口号。(美联社)

上周二、三(12月31日、1月1日)一连两日,美国位处伊拉克首都巴达格高度设防「绿区」的大使馆更遭反美示威者围攻和纵火。示威者高呼「美国是撒旦」等口号,让人不禁回想起1979年伊朗美使馆人质事件。其间,人民动员军副帅、真主党旅创办人伊布拉希米(JamalJaafar Ibrahimi)也现身示威之中。

虽然特朗普其时在Twitter警告「对使馆中的任何人命损失和破坏,伊朗都要负上全责」,但外界当时仍纷纷议论美国攻击过于冲动,没有人想到特朗普真的会因其使馆被围继续还以颜色,除了杀死苏莱曼尼之余,连当时与他一起的伊布拉希米也一同炸死。

?当然,特朗普仓促决定这两次袭击,一方面是为了实践他对伊朗立下「不能有美国人丧生」的红线,另一方面也是要给美国民众留下「不惜代价保护美国驻外使节」的观感毕竟,2012年利比亚班加西事件造成美国大使死亡,是特朗普攻击时任国务卿希拉里的一大竞选说词。可是,据闻发动袭击后四处致电收集意见的特朗普,似乎也被他自己的决定惊吓了一阵,因而在警告若伊朗报复,美国已「锁定52个伊朗据点」的同时,却派出国务卿蓬佩奥(MikePompeo)和白宫国家安会顾问奥布莱恩(RobertOBrien)多番宣称袭击是「为减少冲突创造条件」和美伊仍可作无条件谈判,他自己也高调声明「美国不追求政权更替」 。


领导圣城军的苏莱曼尼是伊朗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以下最具权力人物。(美联社)

「不知所为」的中东政策

在特朗普的说词中,其刺杀苏莱曼尼的决定,全因后者正计划针对美国外交和军事人员「即将发生」的攻击,因此属防卫性质。诚然,根据路透社报道,苏莱曼尼曾在10月中与伊布拉希米在巴格达会面,组织对位处伊拉克境内的美国目标进行新一轮攻势。可是,美方除了不愿公布这个即将发生的攻击细节外,也无法解释为何不直接阻止攻击,而要杀死相信不会亲自参与袭击的苏莱曼尼。于此,美国完全丧失了任何抢占道德高地的可能,连联合国人权专员卡拉马德(AgnesCallamard)也「未审先判」,指美方行动「非常可能违反包括人权法在内的国际法」。

对于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者而言,若能达成目的,没有道德高地的光环毫不重要。然而,特朗普的目的是什么,至今外界也未能清楚看见。首先,这次施袭可被视为美国2018年5月退出伊朗核协议后的「极限施压」政策一部份。然而,在美国不愿、不能、也不会全面入侵伊朗的前提下,杀死苏莱曼尼只会令伊朗更难重返谈判桌。


苏莱曼尼被击杀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亦爆发反美示威。(美联社)

其次,特朗普的目标也许是要制止伊朗在区内攻击美国及其盟友,诸如炮击有美军驻守的基地、阻碍油轮运输、破坏石油设备等。可是,所谓的「伊朗攻击」,大多出自区内亲近伊朗的他国武装组织,苏莱曼尼之死,除了无法阻止这些组织的原有行动外,更将鼓动起更深的反美情绪死了一个苏莱曼尼,只会培养出千千万万个「苏莱曼尼」。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连续两次在伊拉克境内未经当地政府同意,擅自击杀伊拉克及伊朗籍敌人,已激起伊拉克与伊朗同仇敌忾的情绪。除了迈赫迪指摘美国「明目张胆违反」与伊拉克的驻军协议外,苏莱曼尼事件前只要求美国撤军的国会最大党领袖萨德尔也声言会重建他的「反美」武装组织。巴格达街头更有民众指:「如果国会不投票驱逐美国人,他们将见到真正的伊拉克街头力量。」


苏莱曼尼被杀后的周末,美国本土亦出现反战示威。图为洛杉矶的示威。(美联社)

10月以来的伊克拉反政府示威一直以反伊朗势力为主。任何有战略思维的美国政府,也应把握这个难得机会,驱除因反对萨达姆政权的历史和什叶派的宗教同源而深入伊拉克军政权力核心的亲伊朗组织。不过,特朗普此刻的莽动,使这个良机白白流走。《华盛顿邮报》早前便借美国政府内部调查,揭穿美国入侵阿富汗以来「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今天特朗普只求一时威风的动作,可算是将美国毫无长远战略思维的中东政策暴露无遗。
                                                                

举报 使用道具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4

关注

9

粉丝

52895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维权声明:本站有大量内容由网友产生,如果有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点击右下角举报,我们会立即回应和处理。
版权声明:本站也有大量原创,本站欢迎转发原创,但转发前请与本站取得书面合作协议。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3-2020, WinnipegChinese.COM
GMT-5, 2024-11-24 09:29 , Processed in 0.022711 second(s), 28 queries .